版权所有 Copyright©商丘市消费者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01213号-1
电话: (0370) 2614315
在新春佳节过去不久,消协为使全市广大消费者在以后网上购物时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再受侵害,市消协就双节和双11、双12期间有关网上消协所受理的投诉集中的热点向大家做个提示。 一、网购须选择正规的电商平台。消费者务必选择正规、有资质认证的电商平台及信誉度较高的卖家。双11、双12和双节期间,侵权假冒、虚假交易成为网购安全的最大隐患,其中山寨版网络购物平台引发的网购损失数量居高不下。消费者可通过查看标志和信息进行辨别:是否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红盾”标志或“营业执照”、可信网站身份验证标识、工信部ICP/IP许可证号或备案号等。上述标志或信息应能点击打开并了解到该网站或企业注册、许可、备案等翔实、全面的信息。 二、下单前须看清促销规则。双11、双12和双节期间受理的投诉中,许多消费者因没留意网站公示的促销活动条款、售后规则等内容导致事后与商家发生争议。消费者网购下单前,应仔细阅读商品详情、无理由退货范围、红包、消费积分和优惠券使用规则、退货退款方式及运费政策等,以免日后发生损失或纠纷。同时消费者要知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消费者定作的、鲜活易腐的、部分数字化商品、报纸期刊等商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三、大多消费者轻信最低价宣传所忽悠。双11、双12和双节期间的零点秒杀、全网最低价、史上最大折扣、赠红包等促销宣传难免让消费者动心,但有些商家就是借机虚标原价或抬高商品原价后再打折,折后价比活动前价格还高。消费者没有看清商家的目的,好多消费者上当受骗,被商家迷惑。 四、消费者不要在消费高峰期网上购鲜活商品,防止所购鲜活商品腐败变质。双11、双12和双节前后商品交易量激增,常会因包裹滞留、快递延迟等问题引起消费者投诉。但很多消费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双11、双12和双节期间多人次购买鲜活食品等到接货时而食品变质,花钱买回的是不能食用食品,提示广大消费者付款后密切关注物流信息,一旦长时间未收到商品,要留意交易系统自动打款时间,及时与商家沟通。约定好到货时间,如不能按时到货,一旦食品变质应有商家买单。 五、切记索要消费凭证以便维权。消费者网购时要养成留存证据意识,尽量保存好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广告宣传网页、产品介绍截图,并索要销售凭证,以免出现问题投诉时无据可举。与商家产生纠纷后,可先通过电商平台投诉维权,如不能协商解决,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也可以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举报或向消协组织投诉。 同时,商丘市消费者协会也呼吁广大电商经营者,严格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尊重和保障消费者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做规范电商市场的第一责任人。 一、倡议电商平台在网站显著位置以显著方式,事先公示网络集中促销的期限、方式和规则等信息。不得采用格式条款设置订金不退、预售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自行解释商品完好、增加限退条件等不公平、不合理条款,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不对成交量、成交额进行虚假宣传,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为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者虚构交易额、成交量或者用户评价。 二、倡议网上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在交易平台办理实名登记的自然人,发布的促销广告应当真实、准确,不含有虚假内容,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附条件的促销广告,应当将附加条件在广告页面一并清晰完整表述。促销活动中销售、附赠的商品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不销售、附赠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不因促销降低商品质量。促销活动中赠送消费积分或者发放优惠券的,应当标明消费积分或者优惠券的使用条件、方法和期限。开展有奖促销的,应当公示可查验的抽奖方法,不虚构奖品数量和质量,不进行虚假抽奖或者操纵抽奖。 附:下面有几个网购典型案例望网购者从中吸取教训 案例一:网购电视机遭遇虚假宣传 消费者邱女士双11网上选购电视机时,被某电商网站页面上“全球最先进某品牌十代原装”、“全行业唯一60英寸某品牌屏”、“极致大屏幕”等宣传语所吸引,下单购买了一台价值5699元的电视机,使用中却发现该产品性能不尽如人意,不仅显像较慢,且存在漏光、闪屏等现象。消协认为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属欺诈行为,但维权时困难重重。 案例二:电商虚构原价损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王女士从电商平台某化妆品旗舰店购买了3盒面膜,网页显示:促销价68元/盒,全年最低价,原价98元/盒(98元用删除线划除)。该产品的月成交记录显示,该款面膜促销前二个月内,售价均为68元,并没有所标价格98元的销售记录。王女士认为商家系价格欺诈,请求退货退款并三倍赔偿损失。尽管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得到了维护,但费时费力心又累。 案例三:以赠品拆封为由不履行“7日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李先生通过某网站订购了1部某品牌手机,商家附带赠送了1个塑料运动手环。收到货后第二天,因手机无法正常开机,吴先生将其寄回。商家收到手机并检查之后,称手机只是软件问题而非质量故障,拒绝换货。吴先生于是主张“7天无理由退货”,商家却称赠品已被拆封,不能退货。这就是不诚信的商家,找理由为难消费者,通过当地消协最终退货,但时间漫长。 案例四:微信集赞后不依承诺兑换奖品 刘先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某房地产开发商的某项目售楼中心举办“集齐88个赞,可获得小米移动电源或者保温杯”的活动,刘先生在活动期间按要求集齐88个赞后,商家称奖品已经发完,方先生认为商家存在欺诈行为,要求商家给予合理解释并获得奖品,双方产生分歧。这是典型的虚假和欺诈行为。 以上几个案例大都反映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和欺诈手段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希望广大消费者网购时要用平常心去购物,不要有占便宜的心去购物,同时要看清宣传是否有夸大和虚假的成分,特别是有无欺诈行为。